![](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合阳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古称有莘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合阳之名,缘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于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城”。景帝二年(前155年)始设“郃阳县”,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
合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黄河西岸,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合阳县平均海拔为721米,年均气温11.5℃,降雨量为553mm。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生态魅力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全省城市建设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陕西省教育强县、全省双高双普县、中国诗经之乡、中国红提之乡、中国民间文化之乡。
合阳地处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衔接地带,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土层深厚,灌溉便利。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粮食总产24.1万吨;果业面积52万亩,其中苹果25万亩,红提葡萄15万亩;奶牛存栏4.46万头,水产品产量4.5万吨。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洽川乌鳢、合阳红薯、九眼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1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合阳红提葡萄获“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五十强”。
目录 | 1建制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4自然资源 | 5区域人口 6区域政治 7区域经济 8社会事业 | 9历史文化 10风景名胜 11著名人物 |
---|
合阳之名,缘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于洽水北岸
(今洽川镇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为有莘氏部族聚居之地。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室后,莘地属魏“西河之地”。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于黄河西岸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北岸筑城,取名“合阳城”,西河之地始称合阳。秦惠文八年(前330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秦置“合阳邑”,上属内史郡。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划秦腹地为塞、雍、翟三国,号称“三秦”,合阳属塞国。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灭塞,合阳归汉,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改属内史郡。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属内史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属左冯翊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并郃阳入夏阳县(今韩城市)。明帝永平二年(59年)复设郃阳县,且将汜爱县(今澄城县)并入,上属左冯翊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0)年,郃阳属冯翊郡。十六国时,郃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等国占领,县置流废。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析郃阳,于东北部设宫城县(治所在今东宫城村),于南部设五泉县(治所在今良石村)。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又于中部设郃阳县,三县皆属华山郡。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调整郃阳县属武帝郡,宫城县、五泉县属澄城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并宫城县及五泉县的乳罗山地区入郃阳县,上属澄城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郃阳属同州。十六年(596),县治由黄河西岸迁至县中部(今县城),改同州为冯翊郡,郃阳属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郃阳复属同州。三年(620),析郃阳东部黄河沿岸一带设“河西县”,两县皆属同州。八年(625),郃阳县属西韩州,至太宗贞观八年(634)复属同州。玄宗天宝元年(742),郃阳、河西两县属冯翊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同州之称,郃阳、河西两县属之。乾元三年(760),改河西县为夏阳县。五代初期,郃阳、夏阳两县属河中府,后同属同州。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撤夏阳并入郃阳县。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划属桢州。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复属同州。明代,仍属同州。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改府,郃阳为其辖。
1913年,郃阳县隶属关中道。1933年,直属陕西省。1938年,析西北山地红石崖一带归黄龙垦区;后属黄龙县。次年,划郃阳县归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所辖。1948年3月26日,郃阳解放,划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所属县。同年12月,郃阳县人民政府成立,改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大荔分区所辖。1950年隶属陕西省渭南专区。1956年10月至1958年12月直属陕西省管辖。1958年12月,郃阳县并入韩城县,1961年8月22日恢复郃阳县建制,隶属渭南专区。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1968年,渭南专区改称渭南地区,合阳县仍属之。1995年,渭南地区撤地建市,合阳县属之[1]。
合阳县辖1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甘井镇、坊镇、洽川镇、新池镇、黑池镇、路井镇、和家庄镇、王村镇、金峪镇、同家庄镇、百良镇、城关街道办事处[2]。
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黄河西岸,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猗县相望,西隔大峪河与澄城县毗邻,北依梁山与黄龙县、韩城市相连,南至铁镰山与大荔县、澄城县接壤。距省会--西安市160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渭南市120公里,南北长41.8公里,东西宽35.6公里,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2万亩。
全县呈阶梯地形,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海拔在342-1543.2米之间。地貌类型依次为河谷阶地、黄土台塬和低中山。在总面积中,塬面占65.6%,沟壑18.2%,素有"一山一滩川,二沟六分原"之称。
合阳县平均海拔为721米,年均气温11.5℃,降雨量为553mm[3]。
主要矿藏有煤、石灰石、褐铁矿、耐火黏土、石英砂等。合阳县地处渭北煤炭“黑腰带”东部,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大。资源总面积282.7平方公里,远景储量53亿吨,已探明储量17亿吨,是目前渭南市唯一具有整装煤田的县区。煤炭以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为主,可采煤层为4、5、10、11四层。主采5号煤,煤质为高硫、中磷、高溶灰分的贫瘦煤,平均热值4000-6500大卡,是优质的工业动力用煤。已探明石灰岩矿总储量2000万吨,其中水泥石灰岩约600吨,建筑用石料约12500吨;探明建筑砂总储量约21万立方米;磨刀石砂岩矿远景储量30万立方米;褐铁矿探明地质储量2万吨。
原生植物以木本和草本为主,多分布于西北部山区和沟川地区地区,其中木本有银杏、雪松、侧柏、山楂、柠条等70多种,草木有草木栖、马棘、蒺藜、白茅等100余种。
县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麻雀、啄木鸟、蝴蝶等102种。另外,洽川黄河湿地有全国最大的芦苇荡,面积达10万亩,水草丰腴,生态环境良好,栖息着国家一、二级珍稀鸟类丹顶鹤、大鸨、白天鹅、苍鹭、野鸭等共计15目28科71种[4]。
2016年底全县共有140705户452941人,其中:男229549人,女223392人。城镇人口108923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2.59‰、8.65‰和3.94‰。
职务 | 人员 |
---|---|
县委书记 | 李县平 |
县委副书记 | 邓宽社、于娟侠 |
县委常委 | 左俊、王耀武、成军洲、张旭、王改成、王江平、张国栋 |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 王建元 |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王满堂、贾忠孝、赵耀荣、武玉萍 |
县人民政府县长 | 邓宽社 |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左俊、王江平、安建军、王改、李红武、胡志强、任岗志 |
县政协主席 | 张永利 |
县政协副主席 | 杨聪杰、范鹏[5] |
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78.4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6.3%。其中:其中,第一产业19.18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18.03亿元,下降0.3%;第三产业41.26亿元,增长10.6%。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7.38%,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0.86%,影响经济下降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83.48%,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之比为24.4:23.0:52.6,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稳居三产之首。人均GDP达到17745元,较上年增加656元,增长6.1%。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0.7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0%,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
全年合阳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7824万元,同比下降26.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006万元,下降25.0%。煤炭去产能导致重点行业税收持续下滑,全年合阳县税收收入8196万元,下降39.49%,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5.52%,低于上年同期8.96个百分点。
2016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20.11亿元,同比增长4.5%。农业总产值实现36.33亿元,增长4.5%。其中:种植业产值26.4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0.83亿元,增长0.8%,牧业产值6.04亿元,增长5.1%,渔业产值1.33亿元,增长21.6%。
年末耕地总资源93.62万亩,其中:常用耕地87.49万亩。复种指数达到119.7%。
粮食产量因干旱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实现20.36万吨,下降1.94%,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6.24万亩,增长1.74%,产量7.12万吨,下降0.88%;秋粮播种面积39.43万亩,增长1.69%,产量13.24万吨,下降2.5%。
全年蔬菜总产19.35万吨,增长4.12%;西瓜总产9.03万吨,下降0.05%;油料总产0.29万吨,下降33.52%;全年园林水果面积35.46万亩,水果产量39.34万吨,分别增长0.6%和4.95%。其中:苹果产量29.86万吨,增长6.13%;红提葡萄产量5.24万吨,增长1.49%;梨产量2.79万吨,增长2.09%;桃产量0.84吨,下降0.57%。
全年造林2.8万亩。主要林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核桃产量1636吨,增长35.21%;花椒产量4192吨,增长5.17%。
近年来,合阳县以建设陕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奶牛核心区为主线,以建设30万吨鲜奶基地为目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深化畜牧技术推广,快速推动畜牧业发展步伐。全年牛、羊存栏为3.94万头和5.51万只,分别增长0.24%、2.26%;生猪存栏11.59万头,下降0.61%;猪、牛、羊、家禽出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猪、牛、羊、家禽分别出栏13.75万头、2875头、3.57万只、40.07万只,分别增长0.03%、7.04%、0.02%、3.86%。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1.55万吨、0.46万吨、5.69万吨,分别增长1.17%、0.41%、0.12%。
年内新增奶牛5030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34个,年底全县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区)达到54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区)6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区)18个。年内新建千头奶牛场1个,500头奶牛场2个,改造提升10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场。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年内招商引资1.08亿元,分别是湛耘、硕丰园、科洁、富千家等9个新建场项目和秦北、丹晟、秦龙等6个续建场项目。
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年内投入专项扶贫资金7130万元,实施北蔡、休里等4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修建村组道路10.5公里,生产路11公里,文化广场2.1万平米,村级活动中心2100平米。实施产业发展,扶持8000余户贫困户发展红提、苹果、各类杂果、养殖等增收脱贫产业。建设王村北蔡、和家庄等5个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带动2100户贫困户直接增收。健全贫困村信息网络,为125个贫困村建立WIFI热点。年内全县实现脱贫2.7万人。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推进。投资2774万元对2万亩农田实施高标准建设,共衬砌改造各类渠道124公里,新建排灌站2座,500方调蓄池3座。全年栽植树木2.4万余株,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2万亩。全县共脱贫3.23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幅度达到43.0%。
农机化水平明显提升。至2016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5.93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全年机耕面积68万亩,机耕率为77.7%;机播面积65万亩,机播率为74.3%;机收面积65万亩,机收率为74.3%。年内实现秸秆还田面积55万亩,组建农机深松整地专业合作社(工作队)11个,投资4614万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补贴各类机具3221台(套),受益农户2523户。
全年合阳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2.69亿元,下降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3亿元,下降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5.15亿元,下降14.66%,低于上年同期13.69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缓中趋稳,全县工业销售产值33.68亿元,产销率95.8%,低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速远高于重工业。轻工业实现产值20.84亿元,增长12.27%,占产值比重的59.3%,占比高于上年同期14.2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14.31亿元,下降36.75%,主要是煤炭去产能后煤炭开采业产值急剧下滑导致;分行业类别看,农产品加工业增长较快,全年农产品加工业15.34亿元,增长13.47%,高于轻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农产业加工业产值占比达到43.6%,较上年同期提高10.8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6.2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0.8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8%,煤炭开采业下降74.6%。
建筑业实现稳步发展。2016年,全县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4%;竣工房屋面积1.7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43.4%。
2016年,新兴消费蓬勃兴起,教育、信息、文化体育娱乐、医疗与健康、养老等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服务消费占比逐年提高,消费成为经济增长首要动力。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6.43亿元,增长21.8%。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27%,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32.8%,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5.3%,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4.1%。
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2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5亿元,分别增长48%和45%。洽川湿地、印光故居、印象灵泉、武帝山等成为合阳旅游响亮招牌。
2016年,全县普通高中3所,招生2727人,在校学生9019人;职高2所,招生人数1380人,在校学生3665人;初级中学11所,招生人数3495人,在校学生10508人;小学41所,招生3867人,在校学生21072人。幼儿园133所,在园幼儿14251人。年内投入1.2亿元开工建设第四初中,投入3.2亿元实施第二高中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省上“全面改造薄弱学校计划”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改扩建33所中小学校,投入3000万元完成8所幼儿园的新建和改扩建任务,投入500万元,创建渭南市标准化学校16所,投入1300余万元,建成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生资助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发放家庭贫困学生各类资助款2200万元,资助学生8048人次。全县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均保持100%,小学无辍学生,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全县高考一本上线820人,二本上线1469人,二本上线率继续位居全市第一。5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中考总均分全市第一。
校名 | 简介 | 校址 | 图片 |
---|---|---|---|
合阳县合阳中学 | 合阳中学始建于1916年,是陕西省最早的县立中学。2007年迁至新校区,学校占地33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属省级示范高中、省级文明校园、省级绿色学校。 | 合阳县东新街东段 | |
合阳县黑池中学 | 黑池中学是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的一所省级标准化全日制公办高级中学,渭南市"文明单位",市高中综合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始建于1958年,占地46539平方米 | 合阳县黑池镇街道 | |
学校创建于1958年,占地100余亩,渭南市"示范高中"。 | 合阳县路井镇 |
年内共申报省市科技项目8个,其中省重大科技项目2个,科技创新项目3个。市重大科技项目1个,创新项目2个。申请科技项目补助资金175万元。围绕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走进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不断提高农民培训的参训率和覆盖率。全年累计培训400场次,培训咨询10.3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其中:中级60人,高级3人,累计462人。组织人员开展《专利法》、专利保护知识宣传和培训,组织培训16场次,发放资料2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0人次,为增强单位和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专利申报,起到良好作用。
成功举办2016年新春“文化表情杯诗联大赛”、“文明合阳·美丽乡村行”全民摄影展,组织策划《十一艺术节倒计时50天锣鼓展演》活动,协助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巡演活动,筹办第十一届艺术节“群星奖”惠民演出活动等工作。县新蕾剧团编排的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被省文化厅推荐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节目在咸阳大秦剧院演出,《百鸟朝凤》唢呐吹奏在湖南卫视演出。民俗作品保存完善。民俗馆展出优秀民俗作品面花108个,纸塑窗花100余副、剪纸90余件、刺绣品140余件。图书馆坚持每周免费开放56小时,共办理读书证200余个,接待读者300余人次。年内深入基层、乡村社区完成惠民演出“四进”零距工程、“一元剧场”、送戏下乡、非遗传承、广场文化活动等公益性演出。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荣获“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称号。
广播电视工作以辐射农村为重点,加强了电视节目播出质量,合阳新闻播放快捷新颖,重大主题活动宣传有力,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强化安全播出管理,积极发挥宣传作用,电视新闻对外宣传工作跻身全市前列,广电网络完成1700万元的收入新高。体育中心以增强群众体制、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全民素质位目标,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群众参与锻炼和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
全县拥有卫生机构84个,其中医院11家,社区服务中心(站)6家,卫生院10家,个体诊所41个,计生机构13家。共有床位1816张,其中医院病床1493张,卫生院病床32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4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20人,注册护士933人,药剂师161人。全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4人。在县便民服务大厅增设“平安大病保险”窗口,新增城关七里村等13个定点村卫生室,扩大新农合门诊定点覆盖面。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县医院门诊综合楼、金裕镇卫生院住院楼完成建设,40所村卫生室全面建成。加大卫生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建设力度,年内招聘医学类专科生45人。
年内制定并印发《合阳县2016年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工资方案》,促进油气回收治理、建筑扬尘治理等工作顺利推进。减排污染工作顺利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规范环评审批,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审批建设项目11个,审查建设项目19个,验收建设项目2个。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年内共检查建筑企业52家;安全生产检查企业8家;检查煤矿煤矸石涉及企业8家。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704吨,比上年削减3.7%;氮氧化物排放量412吨,削减10.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819吨,削减10.1%;氨氮排放量184吨,削减26.1%,主要污染物减排率达到8.93%。年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23吨标煤/万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3.3%。顺利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县城考核验收。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6年,合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495元,较上年增加1746元,增长7.4%,低于全市、全省1990元、29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311元,较上年增加665元,增长8.7%,低于全市、全省1104元、1085元。
从城乡居民收入的四大构成看: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4958元,占城镇人均收入比重的58.7%;经营净收入1552元,转移性收入8347元,财产性收入638元。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劳务输出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来较快的收入增加。在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955元,占农村人均收入比重达47.6%;家庭经营性收入2459元,转移性收入1785元,财产性收入112元。
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7:1,较上年缩小0.04。
年内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共组织各类培训1.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7万人,就业培训375人,创业培训520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3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98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6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6%。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7万人,为701户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886万元。
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59713人,其中城镇职工16602人,城乡居民24.3万人;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1.9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21302人,城镇居民18343人,农村已参加新农合38.02万人。全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970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080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2513人。
全年共为城乡低保户发放救助资3643万元,其中:为农村低保4709户、13195人发放保障金2360万元,为城镇低保1750户、3265人发放保障金1283万元。年内为445名五保对象发放供养金252万,为4098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578万,为9075户受灾困难群众发放帮扶补助资金660万元,帮助9户受灾群众灾后重建发放救助资金4.5万元。全年累计实施城乡医疗救助1386人次,发放救助金638万[6]。
十碗席:合阳人待客的饭菜用“十碗席”。十碗是“四菜六肉”,即菠菜、豆芽(凉拌)、黄花、白菜(汤菜);大戏(亦称方印)、小红(即条子肉)、酥肉、鸡、肘、丸子。如果是庆寿和满月,则避“丸(完)”之讳,改为九碗,取“九九不尽”之意。
过“桥”:新婚第二天早上,新娘子到本家各户认过大小回来,在大门口已用梯子、桌子搭好了一座“桥”,有的地方在桥上还覆盖着花被子,然后让新娘子从“桥”上走过进入家门。有时候新娘子害怕,新郎就上去扶她一把,鼓励“妹妹大胆地往前走”。
拴马桩:合阳拴马桩十分普遍,西北部用戏砂石,其余地方多用青石。造型有人、狮、猴等,古朴厚重,既有可拴牲口的实用价值,又对民居建筑有装饰作用,被称为“庄户人家的华表”。现存作品从艺术风格上分析多为明清时代所作。
上锣鼓:这是伏六乡东雷村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以“狂、蛮、怪、狠”的特点出名,具有强烈的群体性、争斗性和舞蹈性,显示了浓郁的黄河文化特色。村中按地域分成两社,各组一队锣鼓,鼓点急促,动作刚劲,气氛热烈,吸引了大批专家前来参观。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和渭南电视台等单位都先后摄制了资料片。
五圆鼓:据专家研究,由唐代鼓吹乐流传民间演变而成,鼓手同时敲击五面大小不同的牛皮鼓,伴以锣、铙、唢呐,情绪高昂,充分显示鼓手的敲打技巧。路井北党村王忠信曾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上梁:盖房也是一件大事,尤其在昔日木料短缺的时候,更显不易。所以在立柱上梁之日要贴红对联,放鞭炮,设席面款待匠人,亲友们也要带上烟、酒之类的礼物前来祝贺。在大梁上钉上一块方红布、铜钱、一双筷子和五彩丝线,同时把放了硬币的水从梁上浇下,叫做“浇梁”。如果碰上一场不碍事的小雨,便认为是好兆头,俗话说“有钱难买雨浇梁”即指此。
撂锣:流行于县东南沿黄河一带。动作节奏感强,随着统一的鼓点把锣抛向空中,接住再敲,动作丝毫不乱,十分壮观,参加渭南市迎千喜龙年庆祝活动,名声大噪。
跳戏:跳戏流行于合阳沿黄河一带,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史的活化石”。由于强烈的祭祀性,专家们将其划归傩戏范围。它的起源没有可靠的文字资料记载,一般认为起于元代。它有完整的剧本,但尚无唱腔,以吟代唱;舞蹈性极强,动作中融合了民间武打成份,刚劲有力,剧目多为《三国》、《水浒》、《封神》、《西游》等。目前新池行家庄尚能演出完整剧目。
线戏:线戏是合阳县独有的民间艺术,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 历史悠久;它有自己专用的声腔—“合腔”(一度曾称“线腔”);它的偶人面部丰满,酷似唐俑;唱腔苍凉悲壮、慷慨激昂,展现了渭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线戏剧目丰富,据传有五百本之多,且有大量艺人们即兴创作的“捎戏”,诙谐幽默,语言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合阳提线木偶艺术团是专业艺术团体,此外还有三家民间班社,坚持经常演出。八十年代以来多次赴省晋京,并到巴西作友好演出。1999年制作了光盘和一套唱腔录音带。
满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大喜事,家中要举行“满月礼”,请亲朋好友来喝喜酒。满月酒也可以在孩子出生二十天时举行。孩子的外婆家要蒸花馍,做各种小孩衣服,俗称“做满月”。还要把小孩子抱出来让客人们看,同时放一串鞭炮庆贺。
合阳民居:合阳的民居院落讲究“四合头”,以坊镇灵泉村为代表。上房供祖先牌位,举行婚丧活动;门房是接待室;两边厦房住人、做饭、放杂物,按需要隔成大小不同的房间。
纸塑窗花:纸塑窗花是由线戏衍生出来的独特民间艺术,其造型与线戏早期偶人如出一辙。内容多为戏曲人物,贴在窗格上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所以民间又称为“人相”或“出花”,各村都有高手,尤以新池张家庄罗占花老人所做最为传神,其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在数十种刊物发表,多次参加展览;1992年第五期《人民画报》专题介绍了《罗占花和她的纸塑窗花》。
新娘子跨火:新媳妇下轿进大门时,需从笼得很旺的干草火上跨过,目的是为了避邪。干草(谷杆)火点起来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而且里面加了油和盐,烧得更旺,邪祟妖魔看见火光、听见响声便不敢近前,不会加害于新人。这是古代火崇拜的遗存。
扎染:大家织土布上用针线依不同图案的需要缝扎, 然后染色,漂洗晾干后即可出现白色的图案,朴素大方,可作室内装饰及桌布、盖帘等。
面花: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面花在民间极普遍,各村都有许多高手,而且依地域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合阳面花造型高大,做工细腻,色彩艳丽,民俗内涵丰富,大体分为贴花型、模拟型、插花型、楼阁型,依民俗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1999年《合阳面花》画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8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在首都展出,均载誉而归[7]。
三池刀削面:徐水之阳的三池村因削面而出名。三池削面与山西削面不同, 原料选用荞面而不是麦面;削面的刀用平刀,削出的面条长、薄厚均匀,而不是那种中间大、两头尖的面鱼鱼;盛面不用碗而用平盘。三池削面可按食者的不同要求削出宽窄薄厚各有差异的不同品种。入锅煮熟装盘,调上油辣子酸醋,撒一撮葱花。入口光滑筋道,口感极佳。合阳县城已有好几家三池削面店,许多人还喜欢专程去同家庄品尝地道的三池削面。
同家庄水鲜饸饹:同家庄水鲜饸饹用荞面压制而成。和面时加蒿籽,或掺入火烧青石水,和出的面有筋,韧性大,和好的面放在瓷盆里备用。随吃随压,使用细眼饸饹床子,在锅里煮熟后随即捞入清水中过水,故名“水鲜饸饹”。水鲜饸饹煮时不随汤,热捞凉挑不断条,放到木盘中不沾连。热吃凉吃随意。如热吃,在汤内涮热,盛入平盘,加上大油、葱花或蒜苗;凉吃,则调上芝麻酱、芥茉、蒜水和辣椒油。热吃周身通泰,凉吃解热去汗。
辣子豆腐:辣子豆腐流行于县西南的路井、独店、孟庄一带。先把豆腐切块放入带调料的汤中煮20分钟;再煎好"哨子"。内容有油炸豆腐、萝卜丁、莲菜丁、肥肠等;再烧好猪油、清油相搀合的油泼辣子,只取上部辣子油备用。吃时先舀豆腐,再搭梢子,最后淋上辣子油,味美可口,有"宁吃一碗辣子豆腐,不吃十碗席"之说。
羊肉糊饽:合阳黑池镇的羊肉糊饽,据民间传说是在元代由蒙族传入而遗留下来的,以油水厚、味道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特点被誉为关中四大名吃之一。过去曾有“宁吃一盘糊饽,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谚,可见其受群众欢迎的程度。
拔丝红薯:拔丝红薯是一道热的甜食,一般上席时做为第三或第四道热菜。 它做法简单,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火候。做好拔丝红薯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把红薯洗净、去皮,切成3厘米大小的滚刀块,放入清水中浸洗,主要是洗去表面的淀粉防止炸时变黑,洗好后捞出沥去水分;二是把锅置于旺火上,倒入适量菜油烧至六成热时,放人红薯块慢慢炸制,直至炸至红薯块充分成熟、外表微黄时捞出;三是锅内留少量油,加入白砂糖或冰糖,加少许水不断翻炒,小火炒至冰糖开始慢慢溶化。开始融化时颜色较浅,并有大的泡泡,当全部融化时,糖稀变成金黄色,气泡也开始变小,当糖稀开始变得粘稠有些力度了,气泡就慢慢变没了,这时就要百般注意,掌握好火候,温度不能高;四是迅速放入炸好的红薯块,翻拌均匀即可装盘。出锅前盘子抹油,装盘后撒上芝麻即可。
党氏铁锅炖:铁锅炖的种类很多。铁锅炖排骨是将剁好的猪排用凉水泡去血色,在开水锅中焯一下,去掉浮沫捞出用凉水冲洗干净。佐以料酒去掉腥味,炒好糖稀,给排骨上好色。接着在锅中温油,加入花椒、桂皮、香叶、姜片、辣椒等十八种名贵中药材煸炒出香味后,放入排骨慢炒几分钟,加入适量的水慢炖,放入盐、酱油、调料和香菇、萝卜等烹饪至烂熟。炖好的排骨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麻、辣、香味俱全。
合阳踅面:踅面,是陕西合阳独有的地方风味食品。在合阳,在东府,那都是相当有名。而在合阳当地流传的这句“没吃踅面没看线(戏),没有到过合阳县”,就更加说明了踅面在合阳人生活中的重要。
1995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洽川风景名胜区, 200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景区位于县城以东20公里的黄河西岸,面积165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黄河流域最大的芦苇荡(10万亩)和最大的湿地保护区(15万亩),白天鹅、丹顶鹤、黑鹳、大鸨等百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景区的7处瀵泉天下独有,其中"处女泉"最为神奇,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佛身,如沙浪浴,是名符其实的"华夏一绝"。"万亩芦荡,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秦晋相望",是洽川风景名胜区的真实写照。观洽川景,游处女泉,住农家院,享农家乐,拥抱母亲河已成国内外游客的神往。
风景区依地貌特点分为五个景区:东有黄河滩涂景区;中有田园风光景区;西有山岳风光景区;北有抽黄工程景区;南有青年防护林带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历史遗迹和现代工程呼应,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天柱山位于洽川王村村西沟口,一峰如柱,上接云天,因此得名 。这里是看黄河日出的最佳去处。登山远望,洽川美景尽收眼底。清代才子许秉简在诗中赞颂此山是“拔地峰如柱,穿云庙接天”,山腰雷神洞有一副对联:挥臂堪指雷首月,举目能识禹门船。雷首,指对面的中条山;禹门,即韩城禹门口,大禹凿开龙门疏导黄河的地方。早晨,只要天气晴朗,站在山上极目远望,但见对面太阳冉冉升起。这时候如果有点云的话,太阳金光烂漫,点缀其上,万千姿态尽收眼底。冬天雪如果能下大点,站在山顶,但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更显“江山如此多娇”。山上原有道观,殿宇巍峨,古松苍翠,供奉三清诸神,游人不绝,为洽川胜景之一。现天柱山已由洽川镇退休干部颜顺孝等老同志自发捐资整修一新,常年对外开放,每年的农历8月29日是天柱山庙会。
合阳县天合园位于县城凤凰南北路的交汇处,南北长380米 ,东西宽180米,总占地面积102亩。
在绿色的主题下分南北两区:南区为静区,园林、山体、喷泉、廊亭、纪念广场等;北区为动区,湖泊、曲桥、青少年活动、传统教育、健身广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园林。
天合园工程于2008年4月开工建设,2009年7月正式对市民开放。整体设计以明代的千金塔为中心,凤凰南北路景观带为主轴。该工程完成投资2800万元,共修建广场5处,新建观景亭及山体4座;维修牌坊、亭子6座;借鉴国内外陵园建设理念,实施了陵园整体改造工程,建成2300平方米寓意深刻的“V”字形下沉式纪念广场;新建音乐喷泉、休闲长廊、山水湖泊等园林景观,实现陵园、公园的一体化。2009年6月,被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如今,天合园庄严肃穆、恬静怡人,亭阁廊堂交相辉映,山水园林曲径通幽。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双拥”宣传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红色课堂;已成为县城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游览的理想去处,是合阳县城市建设的新名片。
黄河湾旅游度假区是合阳县境内高端的休闲度假区,位于合阳县洽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端,园区内景色宜人,水面波光粼粼,是各种鸟内栖息的家园。有造型别致的别墅型生态农庄14栋,游客接待中心一座,客房200套,拥有容纳300多人的会议室。单次可接待住宿、餐饮300多人。有水上娱乐、拓展训练、沙滩摩托车、浑水摸鱼、演艺广场、游船、真人CS、垂钓、采摘等游乐项目,是游客度假、住宿、休闲、观光、游乐、餐饮、会议、培训的最佳选择。
陕西合阳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横贯县境北部,为黄河晋陕段南北 向宽阔河谷右岸黄河一级支流,西北起渭北黄土高原黄龙山系的皇甫庄林场上马西,东南至百良镇岔峪口,与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相接,全长36.4公里,总面积1386公顷。
湿地公园共分五个功能区:保护保育区西北起皇甫庄林场的上马西,南至百良镇百良水库坝顶,面积1075公顷,这是湿地公园的核心和生态基质。恢复重建区西起百良镇百良水库坝顶,东至百良镇上党河村,面积156公顷,以恢复和重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着力建设良好的生态廊道,宣教展示区西起百良镇上党河村,东至百良镇郭家河村,面积40公顷,以典型河流湿地、库塘湿地为载体,主要向游客展示湿地科普知识。合理利用区西起百良镇郭家河村,东至岔峪口,面积100公顷,以保护为前提,彰显湿地文化,着力打造黄河之滨休闲湿地。管理服务区面积15公顷,主要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
陕西合阳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打造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半干旱区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示范,对于保护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强化陕西省湿地保护体系、维系黄河水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武帝山地处合阳县西北,距县城20km,其东西蜿蜒约50km ,北纵深约20km,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处磨镰峰海拔1543.8米,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因西峰山顶建有汉武帝祠而得名。武帝山乃历史名山,属黄龙山脉,因其东西横亘,远望形似屋梁,当地人也称梁山。山体以水岩为主体,多峰、多石、多树、多草、多文物古迹,民谣“千佛洞,万佛塔,照影碑,睡看黄河风打碾,七十二条金水担”说的就是山上的主要景观。
东峰林有佛教寺院遗址,是古代佛教文化胜地之一。山腰建有红宝塔(万佛塔),据考证为宋代所雕。位于东峰山顶的苍崖石室。俗称“千佛洞”,是金贞元二年(1154年)道远和尚所凿,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景点有二龙戏珠、水斋和尚睡看黄河处、风打碾、仰天池、日月崖、风神庙、猴王石等。“风打碾”在小飞峰西端,因为这里的风可以吹动碾磙,故而得名。下有一洞,名“黑风洞”,深不可测,人站在洞口,可闻风吼,即使在炎炎夏日,满身水,站在洞口几分钟汗水即干。
武帝山以苍山奇峰林为骨架,森林奇石为主体,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景观作点缀,构成了一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静态美相互协调的秀丽画卷。二十四峰东佛西道,盛极一时,登小飞峰,朝千佛洞,拜万佛塔,谒武帝词,可以感悟“风铃飘飘风落天际”、“叩天阙兮识龙颜,醉天酒兮羽仕仙”的天机,领略“睡看黄河”“风打碾”“羊群山顶舔蓝天”的神韵。
西峰为道教胜地。武帝祠现存献殿系民国初年重建,明万历四年所建献殿、正殿毁于火灾。1998年春,群众自发投工捐料,整修了南天门和献殿、重塑了武帝像,并对上山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武帝山翠柏苍苍,古柏极多。武帝祠东侧一株古柏,粗可几搂,远望如同蹲狮,故名“狮子柏”。
西峰山顶建有玉皇庙、娘娘庙、三圣母庙等。东端有僻静台、升仙台,相传是武帝习道升仙之处,奇石凌空,飘飘欲仙。由升仙台南侧下行往东北前进,踏上石铺的“神道”,又有一奇石,状如巨龙欲飞,名“神龙探海”;另一奇石,若青蛙蹲伏,积聚力量,伺机跃起,据说可以预报天阴下雨,名“金蟾鸣雨”。由神道继续前进,可见“马踏泪石崖”,是当年武帝策马奔驰之处。山后有放马沟,有泉,是武帝放马之处,也是金水的源头。
黄河魂景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东雷抽黄管理局依托抽黄工程,投资兴建的生态游览区。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代工程和历史遗迹水乳交融。贾平凹曾赋散文道:“看黄河有好多去处,但要看黄河的精神气势,去小北干流的西岸最好。若从合阳东的土塬下来,几十里宽的河滩上烟波浩淼,你会惊叹黄河出了龙门是多么的自由。自由使黄河没有了暴戾,舒缓却又更加壮阔深沉。太多的瑰丽,太多的雄浑和太多的神秘,使黄河在这里构成了天下最独特的声与色的奇观”。
黄河“揭底”与“地啼”奇观壮美神秘,禹母育儿治水、恩泽万民的故事至今流传。体验黄河漂流、沙滩踩泥、快艇冲浪刺激快感,赤脚河滩享受不倒翁状“泥疗”,旷野沙滩品味“沙疗”或装扮几个造型,充满童心乐趣。玩得尽兴,亦可健身,堪为治疗“脚气”、“牛皮癣”“皮肤病”的民间秘方。站在望河亭上,周围群鸟翱翔,远处红荷映日。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雷上锣鼓”的粗狂豪放表演。
处女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文化旅游景区) 原名东鲤瀵,又名伏鱼泉,《合阳县全志》等地方志中多有记载,但多年以来一直没于黄河之中,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东雷抽黄工程防护堤,逼黄河水改道东移,处女泉才重新显现出其身姿。1991年5月,《陕西日报》记者杨玉坤在当地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对这一奇泉进行了考察,并在《陕西日报》显著位置披露了这一发现,处女泉才得以“娇容”重现。
处女泉的名字来源于洽川一个古老的民俗传说。洽川是周文王母亲太任的家乡,也是伏羲画卦的地方。文王仰慕伏羲,也喜欢推演八卦。他常被黄河边这迷人的风光所吸引,也常置身于万顷芦荡之中,演卦诵诗,悠闲自在。有一天,他在芦苇丛中散步,突然发现有一绝色女子在雾气蒸腾的泉水中嬉戏。蓝天白云下,茂密的芦苇围成的天然屏障,让女子的婀娜身姿若隐若现,那景象真是美极了。文王为此所吸引,更为姑娘的美貌所折服,这姑娘就是太姒,后来便成了文王的妃子。这泉就是东鲤瀵,据说太姒姑娘经常来此泉沐浴,所以才出落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一方水养一方人,洽川自古多出美女、才女,而太姒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后来在当地形成了一个风俗,凡姑娘出嫁前,都必须来这里沐浴,祈求带着泉水的灵气与滋润,去迎接人生道路上幸福美好的时刻,所以当地群众称此泉为“处女泉”。
处女泉实际上是个泉群,大小泉眼无数。大者如车轮,小者如蚁穴,水的浮力极大。站在泉边凝视,可见泉底水冲起了金黄色的细沙,宛如一只只巨大的蝴蝶,又名“蝴蝶泉”。水温常年保持在30度左右,每到冬季,雾气腾空,绵延十里不绝,置身其中,如饮甘醴,飘飘欲仙。泉水富含硒、铜、锶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经常洗浴,可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处女泉不仅是温泉、保健泉,更为独特的是它的“沙浪浴”。处女泉水不象一般泉水那样汩汩涌流,而是从覆盖泉眼的沙层中涌出,如果踩在泉眼上,泉涌沙动,如绸拂身,会让您感到无比畅快。记得当时陕西日报记者杨玉坤来的时候正是黄昏,后来就写了一首诗:一道残阳铺草滩,共坐牛车探奇泉。天色天籁无限好,入水飘飘欲成仙。道尽了“沙浪浴”的美妙和神奇!
四季的处女泉景色各异,风韵万千,陶醉了无数游客,其周围秀丽迷人的风光,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影视工作者。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神禾塬》、《走进八里堡》、《黄河如歌》,民俗专题片《出嫁的新娘》,由著名表演艺术家陈道明、李琳主演的电影《桃花满天红》等,都曾以这里作为外景拍摄地。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游处女泉后,还即兴作诗一首“万亩芦苇风掀起,处女泉里水凝脂。华清只供帝王去,哪及群民乐游此。”
福山位于洽川风景名胜区的入口区域,展示了丰富的中华福文化内涵。 福山福源渊远,九福共和,儒、道、释三家和处,大道自然,福福相连。游客到此,因缘生福,以诚得福。
福山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分三个部分。⑴福山祈福;⑵汉代军事遗址;--韩信城;⑶灵泉村明清古民居。福山景区的亮点是福牌坊,福牌坊仿古建筑,气势宏伟。
从古至今,天下的福为五福,福山的福是九福,一富、二寿、三康、四德、五和、六怡、七顺、八旺、九久,福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福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奋斗创造之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超越了民族、宗教、社会、地域、时空,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和思想、文化、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心理认同基础。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山福标“天蝎赐福”。因为福山,形似蝎子,又名蝎子山。循着蝎子尾登上“福音阁”,不但可以俯览福山的全貌,蝎首仰天,蝎尾接塬,龙涧环绕,翠柏苍苍,还可以敲钟祈福,钟声回荡,福气随你而来。
史载,唐代贞观七年(633),福山建支公庙,庙院面积十二亩。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大地震,致庙院倾毁。万历二十三年(1595)重修古佛三清三官十代名医殿,后经康熙、道光、光绪间多次重修,形成现在的格局。
福山有两进院落,西南角跨一书院。现有各种古建筑20座,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以清光绪间北方屋宇的小开间,低起架,结构严谨,坚固实用为主,兼顾南方园林简洁明快的特点,形成殿宇交错,步移景换的形式美,从中可见福山建筑艺术的高雅风格。福山虽干旱缺水,但群柏竟秀,苍翠欲滴,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赋诗:“世人都说石山好,哪知土山妙中妙。此山无水林木秀,此地无涯沟壑鸣[8]。”
古代名人 | 曹全 | 伊尹 | 太姒 | 雷敬儿 | 雷有终 | 王镇 | 范燧 | 车朴 |
---|---|---|---|---|---|---|---|---|
雷翀 | 党守素 | 雷德骧 | 雷简夫 | 李灌 | 雷学谦 | 王异 | 魏天命 | |
王又旦 | 雷茂林 | 康乃心 | 钱万选 | 张大有 | 王寀 | 褚峻 | 车顺轨 | |
近代名人 | 党进贤 | 李坦 | 党子刚 | 杨介 | 康嵘 | 刘雨亭 | 董常义 | 杨元贞 |
萧锡臣 | 侯晋康 | 闵士宏 | 师集贤 | 六八儿 | 印光法师 | 刘高天 | 雷振华 | |
施学易 | 范清丞 | 史建堂 | 宋百科 | 李效民 | 王雨亭 | 雷振声 | 王文卿 | |
朱林峰 | 张发全 | 秦武山 | 马凌甫 | 党修甫 | 管俊亚 | 何养民 | 刘谋儿 | |
潘禹九 | 王亚夫 | 吏名臣 | 王广财 | 王复初 | 何善初 | 李苗 | 王德云 | |
周瑞华 | 王致远 | 党晴梵 | 党伯弧 | 康朴 | 雷烽 | 柳林兴 | 马子云 | |
何邦魁 | 田德龙 | 孙玉如 | 雷鸣霄 | 李百安 | 李静慈 | 党梦笔 | 高克明 | |
赵志道 | 李印生 | 吴敬业 | 刘永成 | 王允伯 | 卢守珪 | 王均灿 | 柳彦彪 | |
白坡平 | 吕丕周 | [9] |